“3、2、1,开始!”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400余名党员、社区单位代表同时打开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这可不是在“抢红包”,他们奋力争取成为“微心愿”的实现者。
在“七一”前夕,沪东“微心愿”公益平台上线运作,激发着社区党员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这也是上海市基层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党建工作,探索加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又一次有益实践。
“微心愿”被搬上互联网
在“沪东‘党员嘉年华’启动仪式”上,沪东新村街道将社区居民的“微心愿”搬上了互联网。只要打开微信公众号“沪东微心愿”,即可认领“微心愿”,成为一名“圆梦人”。
“为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提供一台收音机解闷;为患有前列腺癌的退伍军人买一台电扇度过炎炎夏日;送困难家庭的孩子新书包;带脑瘫儿童去崇明森林公园……”一个个朴质无华的“微心愿”在短短几秒钟内就找到了“圆梦人”。
据沪东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毓介绍,所谓“微心愿”,就是社区居民提出的可实现的、成本不太高的心愿。自去年“七一”活动启动以来,“微心愿”从第一季的38个增长至第二季的126个,目前所有“微心愿”已全部达成,成为该社区居民交口称赞的暖心工程。“第三季,我们开通了互联网平台,短短一个月内即收集了上百个‘微心愿’。不仅‘许愿人’越来越多,‘圆梦人’也越来越多。手机平台让沪东居民的‘微心愿’实现了‘随时提’‘随时圆’。”
沪东新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亮表示,“‘沪东微心愿’APP应用客户端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许愿、认领和实现的O2O运作模式,扩大了‘微心愿’参与面,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与“微心愿”一起被搬上互联网的还有沪东新村街道的“在职党员”。据邓亮介绍,该街道现有在职党员超过4000人,以往必须到各居委会登记;而现在登记过程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党员们只要登录基于微信的“在职党员APP管理系统”,填写表格就可以完成在职党员报到。
“微心愿”让困难群众得实惠 党员受教育
沪东“微心愿”公益活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一位特困家庭的小朋友,希望过年有一件暖和的羽绒服、一双崭新的运动鞋;一位年迈的独居老人,希望有一台便携式的电子血压计……”在很多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对于社区特困群体来说,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心愿”。
一位先天身体有缺陷的居民许下心愿想要一辆轮椅,当认领者送上门时,他感动地落下泪水:“没想到,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心愿能这么快实现。我也会传递这份爱心,让家人去帮助别人,认领心愿。”
孙毓认为,这是沪东新村街道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党建工作,贯彻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实践探索。“小小的‘微心愿’,连接起党群、社群关系的两头,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接地气的服务,也让在职党员找到了自身融入社区、服务群众、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和载体。
据了解,在“在职党员APP管理系统”中登记的党员同时将填写自己所能贡献的服务内容和时间,如是否能参与到社区的平安志愿者、环境服务志愿者等队伍中,或是否能与独居老人、残疾人、困难学生等人群结对。
无论是一次性爱心资助,还是长期的上门提供便民服务,参与其中的党员,在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贴心帮助的过程中,也深受教育、获益匪浅。“整个过程我一直都在被感动着,能够近距离地了解社区困难群体需求,并尽力去帮助其完成心愿,让我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观念。”社区卫生中心在职党员薛峰深有感触。
从“唱戏”转向“搭台” “互联网+”推动基层自治
“沪东新村街道作为一个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典型老街道,区域内弱势群体种类多样、体量较大,更存在着各种各样迫切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打造‘微心愿’公益平台是在‘互联网+’的思维下,沪东探索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一环。”孙毓说。
2007—2009年间,沪东新村街道党工委以楼组为单元,重新划分党组织,5名以上党员建楼组党小组,10名以上党员建楼组党支部,共建立了640个楼组党小组(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在楼组的全覆盖。但从2013年以来,党小组党员数量减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服务意识淡化,加之群众需求多样化、活动形式碎片化,社会资源缺乏整合、群众团体缺位等问题日渐凸显。对此,街道党工委决定把楼组党建转型升级的重点聚焦于推进居民自治。
记者调查发现,在沪东,党员的角色已经开始由“唱戏”转向“搭台”,即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主体,广大群众则是自治主体。过去的工作路径是党组织和党员直接上门服务群众,而现在转变为从直接关爱转向服务资源整合和服务载体的创新,树立“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服务对象”的理念。
例如,一位擅长木工的热心居民,为一对困难老夫妻更换了家里厨房坏掉的木板台面;一位外企白领党员主动联系居委会,为困难家庭捐助1000元;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80多岁老伯,通过电话方式一下认领9个心愿……
邓亮认为,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手段,通过搭建人人能够参与、人人乐于参与的服务群众、服务社区的公益平台,可以补充完善党委、政府常规救助帮扶工作,让公益善举成为社区党员、驻区单位和群众的自觉行为。(转自上海教卫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