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卫动态》刊登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简报

发布时间:2019-03-11来源:党委办公室浏览次数:305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刊物《教卫动态》于2018年16期刊登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简报,全文如下:

上海电力学院试点探索“书院”模式  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上海电力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在学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试点探索“学院办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实践,育人机制和模式不断完善,为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顶层设计,探索完善“书院”育人模式。“书院”秉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挖掘和培养具有电子设计“情结”的“苗子”,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段式培养思路,量身定制从理论到实践,从热情到信念,从问题到答案的训练模式,“孵化”未来的电子工程师。主要四个培育阶段来实现:“选苗”阶段,通过宣传和动员,发掘综合素养较好的“苗子”,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电子工程师的“摇篮”;“育苗”阶段,在正常班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主要学习各种专业电子设计软件,提升软件使用水平和技巧;“墩苗”阶段,根据学生兴趣和意愿,按类别选择或提出实践课题,进行课题的准备、设计、制作、总结训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育创新意识;“培苗”阶段,学生结合单位实习、社会实践、校企合作提升电子设计技能,夯实学科素养。

二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定制培养机制。“书院”每年在低年级本科生中进行公开选拔,并为每个入选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引导学生把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培养学团队协作、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课、实践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具有“电力”特色的书院育人机制:以项目为驱动,提升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结合;以人为本,重在学生科研能力、探索精神、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培养;项目指导老师专门指导,开放实验室,训练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科学习惯;小班化教育,跨专业学习,书院内部评比竞赛日常化,引导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三是目标导引,“科学化”设置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学科特征和接受能力,设定阶段性目标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体系。先后设置了六大类课程,编写完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能应用、可编程、信号处理、控制和通信等六大类36门训练课程的指导手册。基础类课程方面,设有电子元件与 Protel应用、 Matlab的控制系统仿真应用等8门课程,旨在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电能应用类课程方面,设有开关电源设计与实践、直流稳压电源设计与实践等6门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对设计原理的认知;可编程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方面,设有智能小车控制系统及设计、数字信号合成技术及设计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恩智浦”杯智能竞赛、“华为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等各级别各类型的竞赛中,均取得可喜成绩。

四是实践创新,“项目化”导引学生成长。通过构建光伏发电控制、风能发电控制、储能装置控制、电能质量控制等12个实践平台,以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模式,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平台的具体实验以及理论学习中,以实验室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或多人合作完成项目,训练学生自主研究的科学习惯。以跨专业学习为辅助,强化学习主动性。以高级别竞赛为杠杆,撬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被“吸附”到平台中来,在平台中夯实学科知识、拓展跨学科研发能力,经“书院”培养的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的项目人数和立项数量也呈现出明显递增趋势。